fbpx

市长参选人访华社 游民所问题成焦点

今年的市长选举中南布鲁克林华人社区会再现“红潮”吗?

April Xu

May 13, 2025

Andrew Cuomo speaks at CCBA on Wednesday, May 7, 2025. Photo: Provided by Kenny Leung.

Share Button WhatsApp Share Button X Share Button Facebook Share Button Linkedin Share Button Nextdoor

上周,在纽约市的华人社区,两位市长参选人的竞选活动悄然上演。

5月7日,曼哈顿华埠的勿街上锣鼓喧天,前纽约州州长柯谟(Andrew Cuomo,音译)现身华埠历史最悠久、最具声誉的华人社区组织之一中华公所

民主党初选在即,但柯谟是以独立参选人的身份参选纽约市市长。在数十位当地华人社区领袖和布鲁克林市议员庄文怡(Susan Zhuang)的簇拥下,柯谟在中华公所的会议室内承诺将正视社区对公共安全和游民所政策的担忧,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与此同时,仅几条街之外,近300名来自布鲁克林南部的华裔居民在市政厅外抗议在羊头湾科伊尔(Coyle)街2134号拟建的游民所。

加入抗议行列的还有共和党市长参选人、义务治安组织“守护天使”(Guardian Angels)创办人斯利瓦(Curtis Sliwa,音译)以及州参议员陈学理(Steve Chan)办公室的一名代表。抗议者们高喊“亚当斯,出来见我们!”并高举写有“拒绝游民所”的标语牌,要求市长亚当斯(Eric Adams,音译)正面回应他们的诉求。

斯利瓦(Curtis Sliwa)上周三与近300名华人在市府前进行抗议。摄影: 纽约移民记事网(Documented)记者许可

市长参选人的试金石

近年来,布鲁克林和曼哈顿的华人社区多次爆发反对游民所的大规模抗议。居民们普遍担忧这些设施靠近学校和老人中心会带来治安隐患。

尽管一些研究表明,支持性住房能降低无家可归人群中的犯罪行为。例如,智库“城市研究所(Urban Institute)”发起的“Housing Matters(住房很重要)”项目2022年的一项研究指出,支持性住房使与游民相关犯罪的逮捕率下降了52%。但许多抗议者仍坚信游民所将带来更多犯罪,并批评市府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游民问题,也没有在游民所规划过程中充分征询社区意见。

2024年7月,布鲁克林86街与25大道附近拟建的另一处游民所引发的抗议吸引全市关注。当时,市议员庄文怡在抗议中咬伤一名警察。尽管她在选区内被不少人视为英雄,但市政府仍未叫停该游民所的修建计划。时至今日,工地外的抗议已连续进行了超过300天。

而上周在市政厅前举行的抗议活动由一则消息引爆:原本获批用于兴建可负担住房的羊头湾某地块,在未通知公众的情况下于2023年中旬被改为用于兴建游民所。消息曝光后,社区的反弹情绪不断高涨,4月底,抗议者与警方之间的冲突升级,导致两人被捕

在市府外,近300名来自南布鲁克林的华人对即将在羊头湾2134 Coyle St修建的游民所进行抗议。摄影:纽约移民记事网(Documented)记者许可

在羊头湾生活了近十年的居民张安琪(Angela Zhang,音译)表示,她的担忧主要是游民所靠近学校和托儿所。她说:“我们这么多年辛辛苦苦建立了一个安宁的社区,我们并不是反对游民,我们理解他们有需要,但我们更担心的是安全问题,我们只是想保护我们的家园。”

非营利组织“拯救南布碌仑”(Save South Brooklyn)创办人陈丽娜(Lina Chen)表示,自3月15日以来,反对该游民所的请愿书已经收集了超过1万个签名。她说:“游民所的安全隐患已经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你经常能看到游民推人下地铁轨道或者无故持刀伤人。这些事件屡屡发生。”

公共治安和游民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华人选民关心的核心议题之一。去年11月选举期间,许多南布鲁克林的华人选民向纽约移民记事网(Documented)表示,这些问题对他们投票支持共和党产生了影响,包括支持州参议员陈学理(Steve Chan)以及总统特朗普

这种趋势可能会持续影响即将到来的市长选举。多个市长参选人们正在争取这个在政治上日益活跃、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移民社区的支持。

柯谟和斯利瓦都采取了吸引华人选民的行动。

5月2日,柯谟拜访了南布鲁克林华人社区的一个老人中心,就具有争议性的游民所问题公开发表了观点,并获得了市议员庄文怡和州众议员寇顿(William Colton,音译)的背书。

然而,尽管他在庄文怡的选区明确表示反对86街的游民所,他在5月7日访问中华公所时,并未对华埠的游民所做出具体承诺。他表示,还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关细节,并补充说,在做出决定之前,他将评估未来市长的权限范围。

相比之下,自2021年以来,斯利瓦频繁出现在布鲁克林多个华人社区的反游民所抗议活动中。他明确反对在这些社区设立游民所,并赢得了州参议员陈学理的支持。在抗议现场,他抨击了亚当斯政府和柯谟,认为华人社区不应因反对游民所而受到指责。“让曼哈顿的富人先尽他们应尽的责任吧,但那些人都是亚当斯和柯谟的金主,所以他们才想把游民所建在别的区。”

不过,光有这样的立场,并不代表就能自动赢得华人社区的支持。

参加抗议的张安琪说:“我现在还不知道会投谁的票,但我会密切关注每位参选人如何处理游民所问题。我们需要一个能够为社区发声的人。”

在羊头湾居住多年的居民刘力奥(Leo Liu,音译)表示,他怀疑柯谟是否有政治意愿或能力叫停该游民所项目。他说:“就算他想改,民主党的内部阻力很大,斯利瓦一直和我们一起发声,我更倾向他。”

支持斯利瓦的陈丽娜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她说:“任何想得到华人支持的参选人,都必须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光说‘我们不会在你家附近建游民所’是不够的,那你要建在哪里?如果只是为了拉票或募款而空口承诺,我们怎么能相信你?”

州参议员陈学理的通讯主任倪绪辉也出席了当天的抗议活动。他以个人身份发言时表示,游民所议题是所有想与华人选民建立联系的参选人无法回避的问题,公共安全一直是驱动布鲁克林华人在过去几次选举中“翻红”的关键因素。

倪绪辉表示,他认为华人选民内部出现分歧其实是件好事。他说:“这说明华人选民越来越成熟了。如果我们所有人都只有一个声音,那才不正常。它意味着任何一个政党想操纵华人选票,都没那么容易了。”

信任危机

在抗议现场,羊头湾的许多社区成员对市府将Coyle街2134号从一项可负担住房计划改为游民所感到愤怒,并指责市府官员摒弃社区意见、背弃公众信任。倪旭辉表示,许多选民认为目前的游民所体系支离破碎、缺乏效率,只是在处理表面问题,而没有解决游民问题的根源。他指出,亚当斯政府与游民所有关的腐败丑闻更加深了公众的怀疑。他说:“这一切都让人不禁怀疑,背后卖的是什么药?”

在抗议中,许多羊头湾的社区成员对市府修建游民所的决定感到沮丧。摄影:纽约移民记事网(Documented)记者许可

覆盖羊头湾的第15社区委员会主席斯卡沃(Theresa Scavo,音译)在声明中表示:“这根本就是偷梁换柱!2021年社区委员会批准了一项可负担住房的区划变更申请,2023年该计划获得市府批准……之后这块地被出售并改作游民所用途,这个过程中社区委员会完全被排除在外。”

斯卡沃补充说,委员会直到2024年12月才得知用途变更的消息,并尝试与市社会服务局(DSS)和负责运营该游民所的非营利组织Westhab安排会议,但多次遭到拖延。她表示,开发商目前已持有拆除许可,社区委员会将与居民站在一起反对该游民所。她说:“社区委员会正在与地方民选官员合作,争取撤销市府合约并延迟房屋局的批准流程。”

范围包括羊头湾的第46选区市议员纳西斯(Mercedes Narcisse,音译)的发言人谢伊(Frank Shea,音译)也表示,他们办公室直到2025年1月才得知Coyle街2134号将被改为收容所。他说:“我们在2023年7月看到的通知,但从未获得市游民服务局(DHS)正式确认。”他指出,该计划也未曾在此前对附近两处重新分区(rezoning)项目的审查过程中被提及,当时这些项目的前提仍是此地将用作住房用途。

谢伊说:“真正的问题在于市政府可以单方面更改地块用途……完全不需要征询最初批准它的社区的意见。”他补充说,议员办公室正推动恢复原有的可负担住房计划,并已要求进行完整的地块审计,同时致力于抵制“借由操纵区划和土地使用流程牟利的交易”。

不过,社会服务局发言人雅各贝利(Nicholas Jacobelli)表示,市府早在2023年7月就已向社区通报Coyle街2134号将设立游民所的计划,并称该局仍然信守在每个新游民所启用前至少提前30天通知社区的承诺。他指出,实际时间线仍需视市级及州级建筑许可的审批进度而定。

雅各贝利还强调,目前羊头湾尚无任何长期游民所,因此该项目将是该社区的第一个此类设施。他在声明中表示:“抗议者有权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但他们必须以和平、合法的方式进行。我们将继续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和当地民选官员保持沟通,及时通报该项目的进展情况。”

针对民众对安全方面的担忧,雅各贝利表示,该游民所将容纳169个家庭,并提供全面的支持服务。他指出,运营方Westhab作为市社会服务局的承包商,将提供全天候安保,每班至少五名保安,共设125个监控摄像头,并安排社区巡逻。此外,还将设立一个24小时热线,供社区居民提供反馈。

陈丽娜表示,社区成员将继续反对拟建的游民所。尽管她支持斯利瓦,但她也鼓励居民支持真正体现他们价值观的参选人,“如果你想为社区带来改变,就去登记选民注册,去投票!”

April Xu

April Xu is an award-winning bilingual journalist with over 9 years of experience covering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New York City.

@KEXU3

SEE MORE STORIES

Early Arrival Newsletter

Receive a roundup of immigration and policy news from New York, Washington, and nationwide in your inbox 3x per week.